多方混战汽车后市场O2O

发布时间:2015/10/30阅读:5385

   资本催生大量车后O2O项目,但普遍存在商业模式单一、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。汽车后市场的巨大利润正在吸引越来越多资本进入。《2013-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》曾披露,中国汽车后市场将在2015年奉献超过7000亿元的市场规模,还可能在2020年形成一个超过4万亿元的大产业。

    这一市场再融合上互联网趋势,就是现在大热的汽车后市场O2O(以下简称车后O2O)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2014年一年车后O2O领域的风投融资多达67起,总金额超百亿元。2015年随着又一批资本热潮的进入,这片蓝海已经掀起了血雨腥风,仅2015年上半年就有e洗车、车点点、卡拉丁等70多家车后O2O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。

    挑战 资本创业群雄混战

    这些布局汽车后市场的O2O创业项目,有些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上门维修、保养等单一服务,也有些则试图建立一条完整的后市场服务链条,例如青岛迪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致力于打造国内专业的用车服务平台,开发了易车行APP软件以及迪迪洗车,为广大车主提供洗车、维修、保养、加油、保险等与汽车相关的一系列全面、快捷的服务。

    据了解,目前车后O2O模式主要有三种:一种是通过洗车这类较高频次的消费切入市场,其中又分为上门洗车和到店洗车,;另一种则从维修保养切入;还有一些APP 则是汽配用品垂直电商。

    整体来看,车后O2O创业目前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。一方面是参与者众多,另一方面是成熟的创业项目鲜见,除了传统车店、汽配城,以及不计其数的路边店,尚未出现占支配地位的项目或巨头。

    竞争激烈求突破

    当前整个汽车后服务行业争夺激烈,免费洗车、上门维修、上门保养、发红包导流等招数层出不穷。然而当消费者还在各类免费活动中游离时,已经有不少烧钱的车后O2O开始关张。

    有专业人士分析,车后O2O项目商业模式的多样性与盈利方式尚未理清,同质化严重;最致命的是因为大多数项目业务的单一性,消费者很难对某个平台产生黏性,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有可能万劫不复。而上门服务除了要支付工人的人工费之外,还有其交通费、培训费,洗护修的工具也需要人手一套,有一些自营型的项目还在各个小区设立了自己的门店,这都对资金链有较高的要求,一旦链条断裂,关张倒闭就在所难免。

    用户黏性成疑问

    既然是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,车后O2O就一定离不开用户体验。从目前来看,这些服务至少解决了用户以下几个痛点:一、解决了洗护修的排队问题; 二、洗车时间、地点的问题;三、让整个洗护、保养过程更透明。

    不过,正如上文分析所说,用户黏性以及信任度是个问题。不少消费者反映,这些APP用起来都大同小异,提供的服务质量区别也不大,“哪个优惠大、活动多就用哪个呗。”

    对于一个O2O项目来说,线上的入口乃必争之地,初期通过砸钱的方式形成入口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做法无可非议。但目前车后O2O亟待解决的问题,是如何在繁杂且群雄割据的市场做好产品定位与确立差异化模式,垂直深耕,从而提高用户黏性,避免进入烧钱的恶性循环。

战略合作 Strategic partner
合作伙伴 Partner